来源:《中国金融》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贯穿财政工作的主线。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为货币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收入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息息相关,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货币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守护老百姓手里的钱袋,让老百姓手里的票不会变得“毛”而不值钱;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收入就会稳步增长。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律目标。
把好货币总闸门,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是金融的基础。央行负责调整货币的“大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就要求货币政策适应高质量发展,完善跨周期设计和监管,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提升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科学把握货币政策,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坚决避免“洪水”,保持经济接近潜在产出,减少经济波动。总体而言,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高,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撑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保持了整体价格稳定。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从2016年底的11%左右降至2019年底的8.7%,基本上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相匹配。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从2016年的75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17年到2019年每年上涨2.2%。2019年末,宏观杠杆率约为254%,较2018年小幅上升约5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09年至2017年年均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幅。
2020年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肺炎的严重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将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周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贷款和直接面向实体经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出台了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宏观对冲措施,努力稳定基本经济形势。截至2020年8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率分别为10.4%和13.3%,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有力支撑了经济从疫情中复苏。2020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5%。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普遍稳定。2020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4%,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
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坚持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制度
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促进居民储蓄和收入合理增长
近年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把握金融业扩大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经过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约21%,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名义有效汇率升值约3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约47%。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硬通货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国民总收入继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从2005年的1760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10美元。如今,无论是企业进口还是在国外投资,还是老百姓期间的出国旅游、购物、留学,都能深深感受到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特别是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肺炎的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实施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常态化”特征。2020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都进入了接近零利率和负利率的区间。大力刺激政策在初始阶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边际效用降低,退出难度增加。从长期来看,还可能刺激债务扩张和资产泡沫,固化经济结构扭曲,影响收入分配公平,增加系统性风险。相比之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定导向,保持在正常的货币政策范围内,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保持收益率曲线正常向上倾斜,总体上有利于为经济实体提供积极激励,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和信贷增长。主要是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下降到9%左右。RRR减息的过程体现在商业银行自主使用的资金相应增加,部分资金可能用于偿还央行的部分贷款,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减少”;另一部分可以用来做更多的贷款,创造更多的货币,具有货币扩张效应。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实施再融资、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相应地“扩大报表”,从而从整体上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稳定。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保持稳定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改革和市场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合理增加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构建层次丰富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化调控方式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健康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是中央银行保持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至于金融机构,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有一个机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类型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县域、支农扶少的市场导向,保持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县整体的法律地位和数量稳定。在金融市场,自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坚持市场化原则,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依托场外市场”的基本思路,积极推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有效促进了融资结构优化、融资成本降低和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超过11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支付清算系统、世界最大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系统,以及各种交易平台、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有4000多家银行,1亿多个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拥有越来越充足的信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银行和企业基于商业可持续性原则自主决策,确定贷款的规模、流向和价格,有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PBOC)注重通过改革清理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通过构建“三级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券、推进贷款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LPR),积极缓解银行货币创造面临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同时,要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牵头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
利率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石,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改革之一。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取消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管制。2019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报价行根据向最优质客户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在中期贷款利率(MLF)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报价。自2020年以来,新贷款的定价一直参照LPR。截至8月底,存量贷款基准转换已成功完成,91%的转换存量贷款已转换为参考LPR定价。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定期的MLF操作引导LPR的经营,进而影响贷款利率,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和传导路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增加,贷款市场竞争力增强。一些银行主动下沉客户群体,增加小微企业贷款。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最大程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有助于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自2005年7月以来,中国实行了基于市场供求并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日波动幅度逐渐扩大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要求,不断强化民营小微企业和脱贫攻坚金融服务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实习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重要指示,与金融部门共同公布了50多项对外开放措施。关于金融机构的开放,国内外投资者在同等条件下批准了金融牌照,大大扩大了各类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全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保险等领域对外资参股比例的限制,在征信、信用评级、支付等方面给予企业外资国民待遇。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中国债券市场已被纳入彭博社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和摩根大通旗舰指数。富时罗素主要指数也明确定义了将中国债券纳入时间表。沪港通、深港通、呼伦通、债券通相继推出。截至2020年上半年,国际机构配置的人民币资产已达6.4万亿元。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稳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支总额超过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币已成为第六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已经逐步过渡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但负面清单模式并不意味着放手。中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必须持许可证经营,并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此外,我们加强了国际监管合作,改善了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避免了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并防止了国际监管套利。
010-59000
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等特点。一旦大规模迅速暴露,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极其有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叠加,外部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前期积累的金融风险正处于凸显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积极稳妥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确定为三大战役之一,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重大举措,强调金融风险是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
三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基本方针政策,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金融委”)的职责,率先果断开展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取得了显著的初步成效。一是2018-2019年宏观杠杆率过度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为应对2020年疫情赢得操作空间,加大反周期调整。二是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有序处置“明日部”、“安邦部”、“华信部”等重点高风险金融集团。2020年7月17日,根据财务委员会的部署和人民银行的统筹协调,银保监、证监会果断接管了“明日部”下的9家核心金融机构。四是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取得初步成效。另外t
一是保持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稳步推进,平衡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加强政策协调和舆论引导,防止经济过度下行和风险集中暴露的叠加,防止金融市场异常波动。一旦出现重大金融风险迹象,要果断决策,迅速应对,坚决防止局部风险发展为系统性风险,区域风险演变为全国性风险。坚持分类政策,优先解决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突出问题,在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精确炸弹处置”。二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全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风险。金融风险的处置涉及大量市场主体的利益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经得起人、法律和历史的检验。比如接管宝商银行,是因为宝商银行在《商业银行法》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触发了被接管的法律条件,不接管会严重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储户的存款安全。在接管过程中,从进场到接管,到各种债权债务的处理,到小债权人的充分担保,大债权人债权转让的收购协议的签订,遇到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坚持依法严格决策,迅速处理。目前,宝商银行重组工作顺利进行,新成立的蒙古商业银行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开业。
第三,依法加强产权保护,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风险金融机构和金融集团的债权人既有国有也有民营,既有内资也有外资。在处理相关风险时,我们坚持平等对待各种产权,不例外,不开放,依法平等保护。同时,在处置过程中,充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在接管承包商银行的过程中,采用存款保险基金和中央银行的资金支持,收购和承接承包商银行债务人的各种债权,依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了500万储户和3万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切实防范道德风险,严格执行市场纪律。在应对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坚持突出金融机构和股东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的属地风险处理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重大金融风险发生后,问题机构的股东必须首先承担损失。股东权益清理后仍有缺口的,由相关大债权人依法分享。针对金融市场曾经存在的“相信金融牌照”、“相信规模”等问题,资不抵债严重的机构要坚决依法退出市场,严格市场纪律。同时,在处置重大金融风险过程中,及时移送风险处置过程中发现的各类违法线索,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查处金融违法犯罪行为,让坏人受到依法惩处。
010-59000
我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就业的贡献率超过80%,占所有企业的90%以上。做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决策部署,坚持两个“不动摇”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二是加大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民营小微企业。建立了“三级两优”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新框架。自2018年以来,RRR已数次下调或有针对性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金融机构利用释放的资金向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并降低贷款利率。小微企业贷款评估标准从500万元以下提高到1000万元,政策覆盖面扩大。加强定向调控和精准滴灌。2018年以来,再融资再贴现金额增加近2万亿元,再融资和再贴现利率分别下调1个和0.25个百分点;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加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专项评估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应对疫情影响,精心组织实施两个直接工具,全力以赴稳定企业,保障就业。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给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发展和稳定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稳定和保护企业就是确保就业、民生和稳定。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积极行动。2020年1月31日(第一个月的第七天)发布了抗疫保险和供应专项再融资政策。2020年2月1日(正月初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30项加强疫情防控财政支持措施。根据防疫保供、支持复产、保护市场主体的需要,分阶段、分梯度提供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融资再贴现资金,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分别支持7600家重点保供企业、59万家企业、130万家企业。组织实施支持企业延期还款、扩大信用贷款的货币政策工具,全力保护市场主体。2020年6-8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小额信贷72.9万笔,金额6176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额信贷46.4万笔,金额3751亿元。2020年3-8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普惠小额信贷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79亿元;其中,一至五级地方法人银行发行77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76亿元。同时,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将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下调,促进金融体系向企业合理盈利,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成本。支持银行增加不良贷款处置和拨备,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第四,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服务。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债券市场,2018年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为民营企业发行债券提供信贷支持。这种做法有效阻断和削弱了民营企业违约风险上升导致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偏好下降的“羊群效应”,修复了民营企业的债券融资功能。同时,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和双创新专项金融债券,拓宽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资金来源。在供应链融资方面,我们将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支持力度
第五,努力用金融支持扶贫,弥补金融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不足。充分发挥扶贫再融资政策的精准滴灌和激励引导作用,实施普惠金融定向削减准备金率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信贷供给。2019年1月,推动推出《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引导农业银行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确保县域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引导邮储银行逐步提高县贷存比。如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对生猪、粮食、春耕等农业相关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鼓励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推动商业银行为“三农”发行金融债券。总体而言,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出“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价格下降”的良好态势。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了就业,金融扶贫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8月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4%,连续6个月达到统计以来的历史新高,支持小微企业实体3062万家。2020年8月,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平均利率为5.14%,比2019年12月低0.8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为7429亿元,惠及2006万人。
2021年是十四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人民银行将以Xi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继续扎实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等工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以上就是关于“同花顺炒股软件:易纲: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的全部内容。文章来源:配查查,本文地址:http://www.zhehuidb.com/news/gushixingqing/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