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福网:中国生育报告:2019

2020-01-13  
阅读数:153

1 中国70年生育政策及情况演变:人口危机临近

1.1生育政策的演变:从家庭自主到政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格控制到放松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49-1953年鼓励生育阶段: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毛主席在1949年8月说,“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中,人是最珍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人,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1950年4月,卫生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禁止非法堕胎的措施。1952年12月,卫生部发布了《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1953年1月,卫生部通知海关禁止进口避孕药具和器具。

二是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从节制生育到“晚稀少”政策。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人口为6.02亿,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期。与此同时,人口爆炸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出台。1955年3月,党中央提出“计划生育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政策问题”1956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重申了“促进计划生育”的政策。1957年2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院提出“人类应该控制自己,实现有计划的增长”。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权力”的想法一度成为主流。马寅初提出的人口控制的“新人口理论”受到了批评。随着大跃进的失败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从1959年到1961年进入了三年的困难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再次被提出。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6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批示》。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计划生育受到了打击。

1971年7月,国务院要求“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逐年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力争到1975年将城市人口增长率降低到10‰左右,农村人口增长率降低到15‰以下”。当年制定“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一个多,两个对,三个多”。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报告会议提出了“晚、少、少”的政策。“晚”是指男人在25岁以后结婚,女人在23岁以后结婚,女人在24岁以后生育。“罕见”是指生育间隔超过3年;“少”是指一对夫妇不超过两个孩子。

三是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双独二孩”政策,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自1978年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大部分领域已经从政府规划转向市场调节,而生育权进一步由家庭集中管理。1978年3月,“国家促进和促进计划生育”首次写入宪法。1978年10月,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最多生一两个孩子”。1980年2月,新华社宣布《中国人口百年预测报告》相关人员,称如果生育率趋势保持不变,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引起震惊。1980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自那时以来,旨在控制一代人出生率的"独生子女政策"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和实施。1982年9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并于同年12月被纳入宪法,即“国家促进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都有义务实施计划生育”。同年,湖南省常德市率先实施“一票否决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由于阻力的规模较大,1984年4月,中共中央给一些农村地区适当的“小开口,堵住大开口”。该国的19个省和村庄逐渐适应“一个半孩子政策”,即如果一个女孩先出生,她可以再生一个孩子。2001年底通过并于2002年9月实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条例规定,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他们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根据法律规定,各地都制定了“两个孩子一个孩子”的政策

四是2014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1总生育率(TFR)指的是每个妇女一生中的平均子女数,但是缺少关于年轻人口的官方数据导致对TFR的低估。我们根据教育部门小学生的入学数据和漏报率,修订了近年来的总生育率。)1949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三轮婴儿潮,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因长期严格计划生育未能如期出现。发生在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平均出生人口为2100万,峰值接近2300万(1954年)。出生率基本在30‰以上,总生育率为5.3。在1959年至1961年的困难的三年期间,出生率、出生率和总生育率都急剧下降。第一轮婴儿潮出现在1962-1975年,平均年出生人口为2628万,峰值超过3000万(1963年)。其中,不仅有三年困难后的补偿性生育因素,还有文革时期对计划生育的影响。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稀缺性”政策下,出生率从1970年的1798万下降到1970-1977年的1798万,出生率从33‰下降到19‰,总生育率从5.8下降到2.8,1980年甚至更低到2.3。第二轮婴儿潮发生在1981-1991年,平均年出生人口为2260万,峰值为2550万(1987年)。出生率大约在20 ‰到23 ‰之间,总生育率平均为2.3。此后,出生人口在2003年逐渐降至约1600万,官方总生育率降至约1.4,并修订为约1.6。第三轮婴儿潮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由于长期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而消失。2010年,官方总生育率降至1.18,修订后仅为1.5。

第四轮婴儿潮“独生子女”和“综合独生子女”政策未能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生育堆积效应业已消退,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即减少约12%。

2014年“单独二孩”放开后,出生人口1687万、比2013年增加不到50万。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后,出生人口攀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新高,但2017年就降至1723万。从分孩次生育情况看,2014年以来二孩总和生育率明显回升,这主要在于75后较强的二孩生育意愿集中释放,但一孩生育率走低和育龄妇女规模逐年下滑,预示出生人口后将大幅下滑。2013-2017年二孩总和生育率明显回升,二孩出生人口占比从31.1%上升至51.3%。但一孩总和生育率总体下滑,出生人口占比从64.3%大幅下滑至42.0%。一孩总和生育率的明显下滑意味着不少年轻人连一孩都不愿意生,而没有一孩就不会有二孩。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200万、约12%,总和生育率降至1.52。

在修订人口普查数据中遗漏的年轻人口后,我们估计了1982年至2030年育龄妇女的状况。1982年,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为2.5亿,2011年达到高峰3.8亿,2018年降至3.5亿,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3亿。其中,20-35岁的主要育龄妇女从1982年的约1.2亿增加到1997年的高峰1.9亿,到2018年降至近1.6亿,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1.1亿。2018年将有约7000万25-30岁的妇女处于生育高峰,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约4100万,下降约41%。在这种背景下,预计2030年出生的人口将降至1100多万。

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2030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2018年减少29%,其中20-35岁生育高峰期妇女将减少41%,后续出生人口恐将大幅下滑,预计2030年将降至1100多万、较2018年减少26%。2根据联合国的统计,1950-2015年,美国的总生育率从3.3下降到1.9,日本从3下降到1.4,印度从5.9下降到2.4,都比中国总生育率从6下降到1.6小得多。2016年,中国的总生育率为1.62,为世界最低,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也低于1.67个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与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总生育率仍然很低。

1.3影响:劳动力萎缩,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即将达到高峰,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剩男问题严重

)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前所未有,当前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1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年轻的劳动力资源及其相关的巨大市场,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62年至1975年的第二轮婴儿潮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主力军,生产和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导致储蓄和投资率提高,储蓄贸易顺差超过投资,流动性过剩和人均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经济增长潜力提高。在长期低生育率的背景下,中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和规模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达到峰值,而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在2010-2018年降至约9.9亿,首次使中国就业总人数下降。根据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18年起减少2.4亿至7.5亿,降幅约为24%。)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2050年将比2018年大幅减少24%。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约为40%,将保持在“人口机会窗口”(不到50%),人口相对较少

日本、美国、英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分别在1991、2009、2013年见顶,当时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从边际上看,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结束,面临“未富先老”局面,未来储蓄率和投资率将逐渐下降,消费率将逐渐上升,经济潜在增速下滑。从绝对水平看,当前老龄化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中国因计划生育导致的老龄化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1970年到2015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从19.3岁迅速上升到37.0岁,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50岁。在国际上,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平均年龄分别为37.6岁、41.6岁、46.3岁和26.7岁,到2050年将分别为42.0岁、46.6岁、53.2岁和37.5岁。从占总人口7%以上的65岁人口老龄化到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法国需要126年,英国需要46年,德国需要40年,日本需要25年(1970-1994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老年人口占20%以上的超级老龄化,德国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11年(1995-2006年)。200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201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占11.9%。预计中国将在22年左右即2023年左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0年左右即2033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到30.0%,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此外,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在2018年达到近1.7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9亿,届时每3.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及以上。

2.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看,中国的累计余额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13.8个月,养老金抚养比(职工/退休人员人数)下降到2.65。2017年,6个省无法满足其养恤金收入,15个省积累了可支付不到10个月的余额,7个省的养恤金抚养比率低于2。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自2013年以来一直“收支相抵”,2016年累计余额为负。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的压力也会增加。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被调查地区居民的两周患病率(患者人数/被调查人数)从14.3%上升到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率从33.8%上升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患病率为平均水平的2.58倍。

)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负担日益加重,2018-2050年中国老人比重将从12%快速升至30%。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联合国对中国人口规模有九个预测计划。其中,不变计划和固定生育率计划假设未来总生育率为160,这与现实相对接近,2023年和2026年将分别达到14.2亿和14.3亿的峰值。根据我们的预测,根据目前总生育率约为1.5的发展趋势,中国人口将在2024年左右达到峰值。高峰期过后的头25-30年,人口将缓慢减少。然而,随着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的终点,萎缩速度将变得明显更快。与2024年相比,2050年中国人口将仅减少8%,2075年与2050年相比减少21%,2100年与2075年相比减少23%,即减少到大约8亿。195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2015年,它将略微下降到19%左右,2100年将大幅下降到7%左右。如果我们再看2200年,中国人口将下降到只有2亿左右,其在世界上的比例将继续下降。随着人口的减少,中国的巨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其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3)人口峰值临近,远期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015-210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19%降至7%。.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1982年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长期超过120。2008年后开始持续下降,2017年降至111.9。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00年后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19,男性人数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的性别比例达到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80后和70后未婚人群的性别比例分别为137和308。4.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略多于1000万,2000年超过1600万,2015年超过2000万。)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严重失衡,“剩男”问题日益突出。90后、00后男女性别失衡非常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度超过120农村地区的“剩男”问题比城镇严重。2015年,农村地区30岁以上男性的未婚率为5.7%,高于城市的4.3%和城镇的3.6%。没有上学的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规模已超20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4000万名男子的未婚率高达15%。这

2.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的下降到功利生育愿望的下降,再到成本约束

从城乡分布看,: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文明时期生育孩子的直接成本非常低,农业生产的闲暇时间多,机会成本低。此外,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决定了生育孩子的预期经济效益很高。农民只能依靠抚养孩子来防止他们变老。家庭地位也与人口的繁荣密切相关。恶劣的公共卫生条件、频繁的战争等因素导致死亡率高达20‰或30‰以上,这使得人们不得不与高死亡率和高生育率作斗争。随着公共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的大幅改善,死亡率继续大幅下降。人类不再需要与高生育率的高死亡率作斗争。生育率随着避孕技术的进步而下降。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些自然变化大多有15-25年的时滞。从1950年到1970年,中国的死亡率从20‰下降到8‰,从1970年到1978年,中国的总生育率从5.8下降到2.7。5随着死亡率下降到一个低水平,影响生殖行为的主要因素已经变成了收入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生孩子的直接成本增加了,特别是在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更多妇女参与就业后,生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就收入而言,精神收入基本上与收入无关,而功利收入减少,导致自愿生育数量减少。此外,收入的增加使家庭对孩子的质量有了更大的需求。这逐渐使家庭的生殖行为逐渐远离效用,接近一男一女和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总生育率大致下降到2左右。中国的这种变化大约发生在1979年到1990年之间。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之外,还在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失独家庭已达百万。.在现代社会,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不是由于愿意生育的人数减少,而是主要由于成本增加,这导致人们生育意愿的实现不完全。实际生育率水平和期望生育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取决于成本。

2.2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等因素削弱了生育率的基础

2 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可以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这不同于美国和欧洲40%-60%的非婚生子女。中国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不到10%。因此,中国的生育问题主要是婚姻。2013年,中国登记结婚人数达到1347万,2017年继续下降到1063万,粗婚率从9.9‰下降到7.7‰。离婚登记人数从1995年前的不到100万上升到2017年的437万,粗离婚率上升到3.2‰。从1990年到2010年,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到25.9岁,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3.9岁。其中,1996年和1998年,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超过了晚婚年龄(女性23岁,男性25岁)。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5-2016年,20-24岁之间的婚姻登记(包括再婚)比例从47.0%下降到24.2%,而25-29岁、30-34岁和35岁以上的婚姻登记比例分别从34.3%、9.9%和8.8%上升到38.2%、12.8%和24.8%。

晚育变得越来越突出。从1990年到2015年,妇女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从24.1岁推迟到26.3岁,生育的平均年龄(所有儿童)从24.8岁推迟到28.0岁。从1990年至2015年,30岁以上母亲生育的一个孩子的比例从4.2%增加到近19.2%,出生的孩子的比例从14.0%增加到32.3%。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生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三个孩子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3岁、29.6岁和32.0岁

1)高死亡率驱动阶段,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2)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人们认识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在婚姻市场上,女性更喜欢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而男性更喜欢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这意味着,即使婚姻市场上男女性别比例平衡,条件最好的女性和条件最差的男性最有可能被甩在后面。1990年,中国只有46万30岁及以上的未婚女性,2000年超过154万,2015年上升到590万。其中,30-34岁女性的未婚率从0.6%上升到7.0%。2015年,30岁及以上城市妇女的未婚率为2.4%,明显高于城镇的1.0%和农村的0.9%。010至59000之间,30岁及以上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女性的未婚率高达11%,远远高于受过本科教育的女性的未婚率,低于5%。

3)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人们的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4)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延迟生育年龄、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生殖健康保护等。导致不孕率增加。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5-29岁,男性是25-35岁。一些研究发现,35岁女性的生育率约为25岁女性的50%,然后在40岁时降至35岁女性的50%。昼夜颠倒、久坐不动、不锻炼、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吸烟、酗酒、环境污染、高强度辐射等。会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根据2018年基于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13,000份样本的研究,男性精液质量在2005年至2014年间显著下降。

2.3住房、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高直接成本、老年保健的沉重负担和高机会成本抑制生殖行为

住房、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高直接成本是抑制生殖行为的“三座大山”。“421”组织肩负着沉重的家庭养老和生育压力。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足,导致机会成本高。

1)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住房价格普遍保持在上涨,给家庭带来抚养子女、结婚和为子女购买住房的巨大压力。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数量从1854元/套上涨元增加到8542元,为均价套。从2004年到2017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加到21.9万亿元,增长13.7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50%以上,2017年为54%。贷款收入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7%上升到44%,推动家庭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9%上升到80%。实际上,仍有许多居民通过消费贷款、信用贷款等形式汇集购房资金,实际抵押贷款收入比例可能更高。

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2当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费和杂费、幼儿园和中小学学费、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等。根据新浪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抽样统计,学前教育的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占21%,大学教育占29%。)因婚姻市场匹配问题及单身主义等,“剩女”规模快速增加至约600万,学历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1997年,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占86.5%,幼儿园学生的数量占94.6%。自2001年以来,幼儿园被推动大规模办学,基层小学和中学已经辍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县、镇和城市的幼儿园数量分别大幅减少了40、15、9 000所。2001年至2017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从112,000所增加到255,000所,公立幼儿园数量从67,000所减少到2010年的48,000所,然后在2017年上升到95,000所,比例从60.1%下降到30.7%,然后上升到37.1%。然而,公园中公立幼儿园的比例没有上升,从83.1%下降到44.1%。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区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分别从75.5%、74.8%和90.6%下降到2016年的35.7%、33.4%和57.7%。此外,双职工的父母目前面临着从小学和中学送孩子和接孩子的难题。许多地方

从城乡分布看从受教育程度看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口学家王广州(2013年)的数据,2010年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规模估计为1.45亿,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每年增加400多万。根据这一计算,2018年将有大约1.8亿独生子女。双方都只有孩子的夫妇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如果他们再多生两个孩子,生活的压力会更大,赡养老人的沉重负担显然会压抑生育的愿望。如果目前的生育率状况不变,3,即八位老人、四位父母、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

)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1)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1990-2017年中国女性(1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参与率从73.2%下降到61.5%,降幅高达11.7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世界高水平。2017年,全球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为48.7%,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为55.7%、51.1%、50.5%和27.2%。与此同时,尽管中国有许多保护妇女就业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仍然相对严重。从1990年到2017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和男性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上升到14.6个百分点,而世界、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男女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距均呈现缩小趋势。

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贷收入比从17%增至44%。

3.1经合组织的经验:鼓励生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瑞士和其他国家就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妇女的生殖权利。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12周假期、工作保护和收入补偿”三大倡议,为经合组织国家的生育政策制定了基本准则。在经合组织国家,生育率支助政策的框架大体相似,但由于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支助水平(从010到59000不等),效果有所不同。

经合组织国家经常设立专门机构作为其鼓励生育政策的基础。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确保假期、增加经济补贴、提供托儿服务和加强妇女就业支持。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家庭事务部门,如德国家庭事务、老年人、妇女和青年部。英国于1997年在内政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政策部门。中国自1981年以来成立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来控制人口,2013年改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改为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鼓励生育的主要政策如下:

275%的经合组织国家在2016年将有3-5个月的产假,平均产假为18周。56%的经合组织国家有6-35个月的育儿假,12个国家没有育儿假。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育儿假为37周。育儿假通常在产假后使用,持续时间更长。妇女在不同国家度假期间可以享受的工资水平有所不同,为进行横向比较,工资水平调整到正常工资的100%。经合组织国家妇女的平均总休假时间为30周,其中爱沙尼亚和匈牙利以85周和72周位居第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是7.6周和7.7周,排名最后。中国规定产假为14周,不带育儿假。实际上,所有地方通常将产假定为18-23周,男性伴侣享有7-30天的陪产假。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1997-2017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长产假可能会使妇女在工作场所面临更大的歧视和排斥,提高就业门槛,减少职业晋升机会。例如,德国妇女的产假总长度为42.6周,但2016年的生育率仅为1.50。英国的假期总长度为12周,但总生育率为1.81。因此,必须在促进妇女休假保护的同时,采取措施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完善陪产假制度。如果法国男性有11天的陪产假,pare

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通过建立新的托儿所和鼓励发展私人托儿所来支持分娩。2014年,32个经合组织国家中,85%的0-2岁幼儿保育率为10%-60%,平均为34.2%。此外,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出台政策鼓励祖父母代代照顾子女,以减轻父母的压力。根据腾讯教育《学习时报》,中国各种护理机构0-3岁儿童的出勤率仅为4.1%,轮流护理非常普遍。

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费用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经合组织国家重视保护妇女的就业权利。例如,瑞典政府领导的公共服务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工作。德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都为妇女产后再就业提供培训。根据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成员(15岁及以上)的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从1990年的47.8%上升到2017年的51.3%,男女劳动力参与率之间的差距从26.1%下降到17.2%。一般来说,男女就业差距越小,对妇女就业权利的保护就越好,生育率就越高。例如,2014年,瑞典男女就业率差距仅为3.4个百分点,总生育率为1.88。然而,意大利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8.2个百分点,总生育率仅为1.37。2006-2016年,经合组织国家男女收入差距中位数从15.6%降至13.5%。从1990年到2017年,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从73.2%下降到61.5%,劳动力参与率差距从11.6%扩大到14.6%。

3.2法国:积极促进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总生育率接近2

“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教师减负、家长增负”。18世纪初,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法国人口从1901-1911年的3,848万略增至3,923万,在欧洲降至第五。早在1920年,法国就发布了《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来抑制出生率的下降。法国于1939年颁布了《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这是法国家庭政策的来源。此后,法国不断颁布和完善鼓励生育的政策,并取得了成效。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法国的总生育率1960年为2.85,1975年降至2.09,低于更替水平,1994年进一步降至1.73,创历史新低,但在2016年回升至1.96。

3根据法国政府官员网,法国目前有16周的产假,包括6周的产前假期和10周的产后假期。雇主在产假期间不提供工资,但法国社会保障局(CPAM)将每天提供9-86欧元的津贴。确切的金额取决于度假者的工资。法国男子有11天陪产假,在此期间,他们获得与产假相同的每日津贴。法国还规定了一年的育儿假,夫妻可以共享。只需提前一个月向雇主申请续假,雇主不能反对。雇主在育儿假期间不支付工资,法国家庭补贴机构每月将提供396欧元。

)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7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2.4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4目前,法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和多样化的补贴体系,涵盖了出生、抚养、育儿、父母收入损失补贴等诸多方面,补贴金额因家庭收入和子女数量而有很大差异。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3年法国家庭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英国和丹麦,高于OCED 2.4%的平均水平。

)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随着未来00后进入婚育年龄以及老人寿命延长,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临“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法国的儿童保育服务系统是完整的,包括集体托儿所等集体接收机构和幼儿园助理等家庭接收机构。保姆等家庭护理,“娱乐接待员”等。无论如何,法国家庭津贴基金将提供财政援助。如果保姆被邀请在家照顾孩子,雇主只需支付至少15%的费用。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4年法国0-2岁的入学率为51.9%,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第八,高于经合组织34.4%的平均水平。

5)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2012年,法国约有400家大型企业签署了《0-3岁儿童托育服务行业白皮书》协议,覆盖约300万员工,约占劳动力的10%,规定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时

根据法国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法国有62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9.3%,高于1946年和1975年的5%和7.4%。其中,44.6%来自非洲,35.4%来自欧洲。北非移民的高生育率在法国生育率的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法国移民从男性主导发展到女性主导。从1968年到2015年,女性移民的比例从44%上升到51%。

3.3日本:传统的性别分工加剧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总生育率保持在1.4左右,人口形势严峻

3 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日本的总生育率在1950年约为3,1974年持续下降到2.05,2005年为1.26,为历史最低水平,2016年仅回升到1.44,至今尚未回到理想水平。在长期低生育率的背景下,日本人口在2008年达到峰值1.28亿。根据日本《统计年鉴》的预测,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降至1.02亿,比峰值下降约20%,到2100年,日本人口将降至6000万以下,比峰值下降53%。此外,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从1950年到2017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从4.9%迅速增加到27.7%,其中8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从0.4%增加到7.0%。据估计,2050年和210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将分别占37.7%和38.3%。

按生育率走势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法国、瑞典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回升到1.8以上的国家;二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停滞在1.4左右的国家第一,立法保障休假,OECD不少国家设置了3-5个月产假、6-35个月育儿假,产假平均为4.5个月,育儿假平均为9.2个月,陪产假平均为1周。1947-1949年,日本经历了第一次婴儿潮,三年内共出生802万人。出生率从1945年的26.4‰迅速上升到1949年的32.9‰。日本开始研究如何抑制人口增长。194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反堕胎法》,实行少生多育,放宽人工流产的限制。1949年,日本众议院决定完善和推广“计划生育”,并免费分发避孕药具和避孕药具。但女性休假长度和生育率高低相关性很弱,其中原因在于延长女性休假时间与保障其就业权益存在一定矛盾。1971-1973年,日本第二次婴儿潮。1974年,日本的总生育率首次低于更替水平。1974年,日本卫生、劳动和福利部将静态人口作为人口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第二,发放经济补贴,2013年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与GDP的比例平均约2.4%,家庭福利开支比例与生育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三,大量兴建托幼机构,2014年OECD国家0-2岁入托率平均为34.2%,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根据日本卫生、劳动和福利部,日本妇女目前享有分娩前6周和分娩后8周的产假。产假期间,产假津贴相当于休假前的津贴;日本妇女在产假后可以休10个月的育儿假,直到孩子满1岁。育儿假期间实际领取的津贴可高达休假前工资的80%。此外,日本男性也有8周的育儿假。如果她们在女性产假期间休育儿假,她们可以在孩子1岁前两个月申请另外8周的育儿假。

第四,加强女性就业权利保护,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生育率越高。日本妇女可以获得420,000日元的一次性分娩临时津贴,也可以获得抚养子女的子女津贴。在收入限制范围内,抚养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每月可领取15,000日元的儿童津贴;抚养3岁至小学毕业的孩子的家庭,少于2个孩子的每月可获得10,000日元,多于3个孩子的每月可获得15,000日元。

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2016年总和生育率达1.96。.日本于1994年实施了“天使计划”,1999年实施了“新天使计划”,2004年实施了“天使计划”的第三阶段,重点是扩大儿童保育服务。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待命儿童零战斗”计划,2008年制定了“新待命儿童零战斗”计划,旨在将需要进入养老院但由于设施和人力不足只能在家排队等候的“待命儿童”减少到零。

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保障假期,设置16周产假、11天男性陪产假和1年的夫妻共享育儿假。日本于1999年颁布了《家庭法典》、2003年颁布了《公司父母雇员章程》和2004年颁布了《优生保护法》,以改善就业环境、社会医疗保健、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生育。如果员工有3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可以向公司申请将工作时间缩短到每天6小时。员工有学龄前儿童,每月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2)发放经济补贴,涵盖出生、养育、托幼、父母收入损失等多方面,2013年法国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达3.7%,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三。日本错过了调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时机。1974年,总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鼓励生育。法国的总生育率在1975年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它开始鼓励生育

3不同于芬兰、瑞典和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将照顾老年人的部分工作社会化,国家承担这部分工作。日本照顾老人的责任主要由家庭主妇承担。将女性定位为全职家庭主妇的想法仍然存在,“男人跑出去,女人跑进去”的想法更为普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日本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在2017年达到50.5%,低于经合组织51.3%的平均水平;2017年,日本男女劳动参与率的差距达到20.1个百分点,高于经合组织17.2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据经合组织称,2014年日本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7.9个百分点,高于经合组织11.8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2016年,日本全职员工的男女收入差距中值为24.6%,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13.5%。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暂时)放弃家庭,进入职场。根据日本国家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的数据,1990年、2010年和2015年,男性终生未婚率分别为5.6%、20.4%和23.4%,女性终生未婚率分别为4.3%、10.6%和14.6%。日本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情愿的婚育观念,这种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起来的。

)完善的儿童托幼服务体系,法国2014年0-2岁入托率达51.9%,远高于OECD水平

4.1放弃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以人为本,加速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无论是1798年马尔萨斯的《少子化对策基本方针》还是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他们都低估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关系变化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高估了人口增长的趋势,从而得出只有抑制人口增长才能实现发展的结论。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这足以实现人口与发展的协调。对中国来说,如果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将逐渐下降,人口增长将放缓,但人口红利将在晚些时候结束,不会面临像目前这样复杂和严重的人口问题。

4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人口增长往往是繁荣时代的重要标志。开元和康干的繁荣时期都是人口高峰。在国际上,许多人认为印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它人口众多,人口结构非常年轻。2015年,印度人口的中值年龄仅为26.7岁,而中国和美国的中值年龄分别为37.0岁和37.6岁。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将达到50岁,而美国和印度的平均年龄将分别为42.3岁和37.5岁。中国能否依靠这样的人口结构实现民族复兴?当然,人口的素质也很重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素质红利将部分抵消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大企业携手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法国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不到10%。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些关于中国是否仍需要放开生育的讨论。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人口发展问题,如老龄化、“剩男”和没有孩子的家庭不能用人工智能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其次,在经济社会中有许多工作需要情感交流,恐怕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第三,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那么人类也可以做其他更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和幸福的事情。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2018年报告《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显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将取代中国约26%的现有工作岗位,但它们也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实际收入水平创造大量新工作岗位。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是创造约12%的净增长。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将节省传统产业中劳动力的使用,但也催生了新经济和新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4.2出生权应立即完全释放并归还给家庭。

生孩子的权利、有多少孩子和什么时候生孩子应该归还给家庭,孩子的数量应该



(以上就是关于“鑫福网:中国生育报告:2019”的全部内容。文章来源:配查查,本文地址:http://www.zhehuidb.com/news/zaixianpeizi114/2375.html)

  • 无查询结果